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
1934年10月,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,保存自己的实力,也为了北上抗日,挽救民族危亡,从江西瑞金出发,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.一路上,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,他们跋山涉水,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,突破了乌江天险,四渡赤水,越过乌蒙山,巧渡金沙江,飞夺泸定桥,爬雪山,过草地,最后翻过岷山,历经十一个省,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,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,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
七律长征,中的红军为什么要长征
1933年9月-1934年夏天,中国工农革命军因为采用了临时中央的“左”倾错误路线,致使中央苏区多次组织进行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作战,均屡次失败,苏区范围也日渐缩小。
于1934年10月初,国民党军大举向中央苏区中心区域进攻,并迅速占领了兴国、宁都、石城一线,导致红军在苏区打破国民党军的“第五次围剿”已经没有可能,于是中央苏区红军被迫退出苏区,进行战略性转移,也就是历史上最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。
七律长征背景150字
《七律长征》的写作背景:
1934年10月,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,保存自己的实力,从江西瑞金出发,一路跋山涉水:翻过五岭,突破乌江,四渡赤水,越过乌蒙山,巧渡金沙江,飞夺泸定桥,爬雪山,过草地,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。
在这短短的一年里,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,走过了十一个省,行程约二万五千里,完成了举世无双、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城。
1935年10月,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,长征即将结束。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,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,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。
相关问答
1. 《七律长征》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?
答:《七律长征》这首诗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写的,当时红军刚刚结束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,成功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,毛主席在心情激动之下,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,既总结了长征的伟大胜利,也表达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。
2. 毛主席写《七律长征》时的心情是怎样的?
答:毛主席写这首诗的时候,心情肯定是既感慨又激昂的,你想啊,红军经历了那么多艰难险阻,终于走完了长征,这可是个历史性的胜利啊!毛主席作为领导人,心里肯定充满了对战士们的敬佩和对未来的希望,所以才能写出这么豪迈的诗句。
3. 《七律长征》里提到的“金沙水拍云崖暖”是指什么?
答:这句诗讲的是红军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的场景,金沙江水流湍急,两岸都是高耸的悬崖峭壁,红军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成功渡江,真是让人心头一暖啊!毛主席用这句话既描绘了自然景观,也表达了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。
4. 《七律长征》为什么能成为经典?
答: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,一方面是因为它记录了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,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;诗里的语言生动形象,气势磅礴,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,再加上是毛主席亲自写的,那分量自然就不用说了,所以它能流传至今,成为经典中的经典。
本文来自作者[红烟疤]投稿,不代表欧事佳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n-osc.com/zlan/202501-46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欧事佳的签约作者“红烟疤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欧事佳]内容主要涵盖:生活百科,小常识,生活小窍门,知识分享
本文概览: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1934年10月,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,保存自己的实力,也为了北上抗日,挽救民族危亡,从江西瑞金出发,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.一路上,...